今年國慶長假期間,到香港參與競拍或"觀戰"秋季藝術品拍賣,成為不少內地藏家的主要活動。中國嘉德、香港蘇富比、保利香港等拍賣行在香港輪番舉槌,均取得不俗成績。業內認為,這意味著藝術品拍賣市場開始逐步回暖。
秋拍行情看漲
10月4日到9日,中國嘉德、香港蘇富比、保利香港等拍賣行在香港輪番舉槌,短短數日,共拍出價值近57億港幣的收藏品,約合7.35億美元。其中,蘇富比為期五天的拍賣總成交額為41.96億港元(約5.4億美元),刷新國際拍賣行在亞洲歷來**高總成交紀錄。
中國本土兩大拍賣行--保利和嘉德,此次秋拍亦成績斐然。10月6日,中國嘉德(香港)2013秋季拍賣會以5.1億元港幣成交額圓滿收槌。相比今年春拍2.9億港元的總成交,增幅約76%。保利香港一連三天的秋拍成交額更是達到9.8億元,較上季大幅增長53%,創歷史新高。
中國嘉德(香港)總裁胡妍妍指出,"香港當代藝術市場較為穩固,因為這里有很多**代藏家,且經常有當代藝術展,藝術普及教育早。"此次中國嘉德(香港)推出"大觀--香港之夜"專場,以"宮廷藝術"為主線,匯集**重量級作品共17件,**終成交額達1.4億港幣,成交比率達82%。
保利香港首次推出的"中國藝術重要專場"也成為關注焦點,**終成交額約2.4億港元,成交率達90.2%。"春拍已看到復蘇,到了秋拍調整基本結束,這跟經濟大環境有關。"胡妍妍說。
至于香港蘇富比,秋拍中的亮點更比比皆是,不僅出現四件超過1億港元的拍品,且有關專場的成交記錄非常奪目,其中,瑰麗珠寶及翡翠首飾專場成交額達7.44億港元,創亞洲任何珠寶拍賣**高總成交。此外,其推出的"香港蘇富比四十周年晚間拍賣"刷新了12項藝術家作品的拍賣紀錄,加上之后的常設專場拍賣,共有16位藝術家創下自己的拍賣紀錄,總成交額高達7.5億港元。
天價拍品引人注目
無論是書畫、瓷器、工藝品還是當代藝術,中國藝術在本季拍賣中表現搶眼。
10月8日,在香港蘇富比的重要中國瓷器專場中,一只估價8000萬港元的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紋宮以1.41億港元成交。當天,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拍出2.36億港元,刷新中國雕塑世界拍賣紀錄。
同樣,中國當代藝術今季也在香港再造"傳奇"。香港蘇富比一場晚間拍賣上,曾梵志用成交價高達1.8億港元的《**后的晚餐》,將當代亞洲藝術品拍賣紀錄推向新高,也創下在世當代中國藝術家作品拍賣紀錄。此外,趙無極、劉野、潘玉良等藝術家也在這場夜拍中刷新個人拍賣紀錄,其中,趙無極的《15.01.82(三聯作)》成交價為8524萬元。從中國古代畫作表現看,中國嘉德(香港)推出的宋理宗《楷書淺沙流水聯句》冊頁,經數輪競投,以4255萬港元拔得頭籌,成為此輪秋拍中**高價的古代書畫作品;保利香港推出的董邦達《西湖十景冊》,以約3000萬港元高價成交。
在近現代書畫板塊,張大千仍是市場矚目的焦點,在蘇富比中國書畫拍賣上,兩張成交價過千萬元的拍品均出自其手,其中《丹山春曉》以3450萬港元成交,《翠袖倚竹圖》也邁過千萬元大關。在保利香港的中國藝術重要專場中,張大千的《觀音大士》以1265萬港元成交。而在中國嘉德(香港)拍賣中,傅抱石的作品包攬**高價拍品前三名,其中《琵琶行》以2415萬港元成交,高出估價5倍。
除了上述名家外,其他內地**畫家作品也受到資金追捧。以嶺南書畫為例,在今年的秋拍市場上,除了嶺南四大家族外,關良、楊之光、林墉、李勁堃等畫家的作品拍價全部上漲,部分精品畫作上漲一倍以上,其中,楊之光的作品更是單尺價格沖破60萬元。
與此同時,全球**大白鉆也在中國創下白鉆價格世界之**,10月7日,"香港蘇富比瑰麗珠寶及翡翠首飾拍賣"開始7個小時后,這顆重達118.28克拉的橢圓形D色無瑕鉆石以近2.39億港元成交。
至于購買下這些天價拍品的藏家,基本上也是近年叱咤風云的人物。據介紹,以2.3644億港元買下銅鎏金釋迦牟尼造像的,是廣東藏家鄭華星。在其珍藏的兩百多尊佛像中,夠得上封面規格的達三四十件。今年10月,首都博物館也將舉行佛教藝術品展,鄭華星的藏品又將是參展的重頭,而此次請回這座創下天價的佛像之后,其收藏更成為行業內翹楚。
海上收藏"大鱷"劉益謙繼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高價買下蘇軾的墨寶后,在香港秋拍中也屢屢出手,如在中國嘉德(香港)的秋拍中,其以2357.5萬港元高價拍得南宋寧宗皇后楊妹子《楷書清涼境界七絕》。此外,張為邦的《下元靈佑圖》也是中國嘉德(香港)的重要拍品,**終成交價為3335萬港元,買家是**策展人蔣再鳴。
不過,業內人士指出,綜觀今年香港秋拍中的一些天價拍品,與整個板塊之間的關聯性并不大,其中還可能存在"吸金"效應,這也導致即便是名家珍藏的一些拍品,**終成交也不很理想。比如,中國嘉德(香港)的秋拍推出一件清乾隆·痕都斯坦式白玉葉耳罐,估價480萬至580萬港元,但沒有成交。而在香港蘇富比的秋拍中,一件明洪武青花纏枝菊紋執壺早在1991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中就曾拍出770萬港元天價,為徐展堂競得,此次僅以1500萬港元的底價落槌。
業內人士表示,雖然包括曾梵志在內眾多藝術家的作品創出天價,但王沂東的《天上人間之二》、展望《假山石系列No.76》等以往的熱門拍品還是紛紛流拍,這實際反映了資本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認定標準,與香港拍賣市場的標準幾乎相同--"大(作品尺幅)、精(作品質量)、尖(作品意義)"可說是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。
拍賣市場逐步回暖
2012年,在飽受全球經濟形勢不景氣的影響下,加之源自上半年的"關稅"查處風波,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一度陷入低迷。而今年香港秋拍行情看漲與眾多億元拍品的出現,令沉寂兩年之久的中國藝術品拍場終于發力。
"大中華區藝術品市場經過較為淡靜的幾個季度后,現在已經回暖,交投非;钴S。"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仇國仕表示,此次秋拍為下一季的拍賣定下良好基調。胡妍妍則認為,隨著亞洲經濟總量持續增長,拍賣市場還有很大的向上發展空間。
專家分析,此次香港秋拍大幅超越預期,主要原因是藝術品市場前幾年的資本不理性行為,導致拍賣市場回調,目前逐步回歸理性,資金開始入市,藝術品的價值再度受到認定。從投資者的角度看,也開始進入一個相對正常的藝術品買賣階段,藏家單純進行市場投機的因素減少,逐步進入真正收藏的階段。
另有業內人士認為,此次秋拍交易額超預期,主要和國內大量存量資金有關。經過多年的經濟發展,大量財富積聚到民眾手中,但受到樓市限購等因素影響,這些資金沒有很好的投資渠道,一些人開始嘗試進入藝術品市場,而一些在國際上有很高**度的20世紀的藝術家,其作品可視為市場硬通貨,可起到保值增值作用。
新買家入市也是秋拍有起色的主要原因。"從嘉德四季開始,場內都是一半老行家,一半新人。"一位參與拍賣的藏家表示,他1個月前參加了紐約蘇富比和佳士得的拍賣會,發現幾乎都是中國買家,據到日本的朋友說當地情況也相似,"證明市場上有大量資金在尋找出路。"
業內人士指出,選擇精品仍是藏家需著重考慮的因素,從香港秋拍的成交紀錄看,宋理宗《楷書淺沙流水聯句》冊頁、董邦達《西湖十景冊》均高價成交,無不證明資金對于精品的認可。而在今年北京的春拍中,張大千的《荷堵野趣四屏通景》以8051萬元成交。從秋拍市場表現看,張大千的地位依然穩健,仍是近代書畫板塊的"藍籌股"。